乙酉农历三月三上午十时许,
“
福安茶乡文艺采风行
”
的大巴车,在社口镇坦洋村口廊桥前停稳。采风路上巧遇廊桥、祭茶神,一架架照相机、摄像机,纷纷把镜头对准这原生态的民间祭祀场面,桥亭廊庑内,一位身着黄道袍的
“
主祭
”
,焚香燃烛,顶礼膜拜,以民间祭神的最高礼仪
——
三献大礼,祭天地人神和茶神。
“
主祭
”
后面站着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祭祀的善男信女,虔诚地跪上香、敬酒、敬馔、鞠躬、叩首,寄托了茶乡人对未来风调雨顺、茶叶丰收、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。
早就听说,福安的古廊桥几乎每座亭中都设有神龛、祀观音、临水夫人、门神茶神和财神爷赵公明,而坦洋桥屋里奉祀的却是真武大帝,桥名亦叫
“
真武桥
”
。提起真武桥的来历,还得从头说起。明朝洪武四年(
1371
年),坦洋村有一位名叫胡成德的茶农,培植出来一种茶,可以从清明开采,历时三春,直至秋末白露。
“
坦洋菜茶
”
的名声不胫而走,周边十里八乡的茶农都种上了这种
“
菜茶
”
。于是,当地茶农就在福安通往寿宁的古道上修建了一座全长
39
米的贯木拱桥梁。两岸桥基以方石砌筑而成,桥身全部用杉木架设,桥两侧有护栏和遮挡风雨板。桥面两侧置有桥凳,供行人歇脚。因为此桥由无数个加了瓦盖的亭子连起来,呈拱形,所以远远看上去像俯伏着一只螳螂虾。螳螂虾福安方言叫作
“
虾姑
”
,因此民间有了
“
虾姑桥
”
的称谓。坦洋廊桥建造以来屡遭劫难,曾一度毁于火,曾一度圮于水。于是,清光绪二年(
1876
年),武举人施光凌等再建时,请来真武大帝坐镇。这个真武可是一位了不得的神明。他既是掌管北方之神又是掌管水火之神,手中握有龟蛇二将,被茶乡百姓尊奉为保护神。每逢茶市开市,或农历三月三、五月五,茶农们早早地摆上供品,点上蜡烛,烧起一炷炷香,在袅袅的烟火之下,祷告廊桥平安,祈求茶乡兴旺。久而久之,真武桥祭祀,也就远远地超出了纯粹作为桥功能的作用了。它其实结合了桥、亭、庙等建筑的功用,演化成一种独具茶乡特色的古朴而传统的民间文化。
真武桥是坦洋村的第一景观。当年
“
坦洋工夫
”
红茶发祥地街灯十里亮天光,戏班连台唱通宵。挑夫们从真武桥进进出出,挑出去的是一担担乌黑黑的红茶,挑回来的是一担担白花花的银子。
“
乌换白、白换乌
”
,这就是真武桥昔日繁荣的写照。如今,伫立真武桥边,
“
小桥流水
”
的景致依然令人陶醉。两岸茶树葱茏,一幅绝妙山水长卷铺展在眼前。守桥的老人无不自豪地介绍说:
“1982
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《喜鹊岭茶歌》,专门以这桥为景,拍摄过一组镜头。
”
祭茶神仪式,按照传统民间祭奠的三献大礼程序正在进行。任凭流年怎样淘洗茶乡的兴衰,任凭历史怎样沧桑巨变,坦洋人对茶叶的一片深情依旧虔诚于古朴的祈求。履痕历历真武桥,以祭茶留影存照,为茶文化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象记忆。